中医针灸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常用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太冲穴等,需由专业医师根据头痛类型选择配穴方案。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是调节阳气的重要穴位。针刺百会穴能升提清阳、镇静安神,对巅顶头痛或伴随眩晕症状效果显著。操作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配合艾灸可增强温通效果。孕妇及高血压患者慎用此穴深刺。
在枕骨下缘两侧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针刺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特别适合因外感风寒或紧张压力导致的枕部胀痛。常与太阳穴配伍使用,采用捻转泻法。注意避免直刺过深伤及椎动脉。
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针刺太阳穴能疏解少阳经气,缓解偏侧头痛或搏动性疼痛。临床多采用透刺法向率谷穴方向进针,配合局部放血可快速减轻血管痉挛性疼痛。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放血疗法。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中点处。作为止痛要穴,针刺合谷能通调阳明经气,对前额痛及紧张性头痛均有良效。治疗时采用强刺激泻法,孕妇禁用该穴位刺激以免诱发宫缩。
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为肝经原穴,针刺太冲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对情绪因素引发的头痛伴烦躁症状效果明显。操作时采用提插泻法,可与内关穴形成上下配穴。
针灸治疗神经性头痛需连续进行5-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配合菊花、薄荷等药茶辅助调理。若头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呕吐、视物模糊等警示症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前后注意保暖避风,针刺后2小时内不宜洗浴以免寒邪入侵。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