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禁忌人群包括孕妇、高热患者、皮肤破损者等。主要作用体现在调节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等方面,禁忌涉及体质、部位、环境等因素。
艾灸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温热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驱散体内寒湿。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冷痛、痛经等寒证,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加重内热。
艾灸可激发人体阳气,对中气下陷导致的脱肛、子宫脱垂等有升提作用。常选百会、关元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振奋脏腑功能。实热证或高血压患者禁用,可能引发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
艾灸的穿透力能促进局部淤血消散,用于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等气滞血瘀证。通过改善微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恶性肿瘤部位禁止施灸,避免刺激病灶扩散。
定期艾灸足三里、气海等保健穴可增强正气,调节免疫功能,减少感冒发生。适合亚健康人群作为日常养生手段。酒后、过饥过饱时不宜施灸,易引发心慌气短。
颜面部、大血管处禁用直接灸;糖尿病患者感觉迟钝需防烫伤;艾烟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凝血功能障碍者慎防出血。施灸后需避风寒,4小时内勿接触冷水。
艾灸后建议饮用生姜红枣茶温补脾胃,避免食用生冷瓜果。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调和。施灸环境需保持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每次灸量以皮肤微红为度,每周2-3次为宜。出现口渴、头晕等反应应立即停灸,严重者需就医处理。长期艾灸者应定期更换穴位,防止皮肤耐受性降低。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