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锥虫病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病变、心脏异常和消化系统紊乱。克氏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急性期克氏锥虫病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头痛和全身乏力,类似流感症状。部分患者发热可持续数周,使用常规退热药物效果有限。发热是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需与其他热带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等鉴别。
约半数患者在感染后2-3周出现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域最为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可有轻度压痛,但通常不化脓。这种症状被称为罗马尼亚征,是克氏锥虫经皮肤入侵后引发的局部免疫反应。淋巴结肿大可持续数月,在慢性期可能逐渐消退。
急性期特征性表现为接种性硬结和眼睑水肿。寄生虫侵入部位会出现红色硬结,称为恰加斯肿,常见于面部或四肢。若通过结膜感染,可出现单侧眼睑显著水肿和结膜充血,称为罗马尼亚征。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沉着异常等表现,与自主神经受损有关。
慢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脏病变,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心电图检查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心脏损害是慢性克氏锥虫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与寄生虫在心肌细胞内持续存在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
约三分之一的慢性期患者会出现巨食管或巨结肠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便秘、腹胀等,与消化道神经丛受损导致蠕动功能障碍有关。严重者可出现营养不良、肠梗阻等并发症。消化系统病变进展缓慢,从感染到出现明显症状可能需要十余年时间。
克氏锥虫病的预防重在避免锥蝽叮咬,在流行区应使用蚊帐、杀虫剂,改善居住条件。疑似感染者应及时进行血液检查,急性期可使用硝呋莫司等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慢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心脏病变患者需定期心功能评估,严重消化系统并发症可能需手术治疗。保持良好营养状态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建议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
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