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健康,但无须刻意额外补充。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铁、锌、铜、硒等,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通常能获取足够的微量元素,过量补充反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铁是造血的重要元素,缺铁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食物富含铁元素。健康人群无须额外补铁,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胃肠不适或铁沉积症。
锌参与免疫功能与伤口愈合,牡蛎、坚果、全谷物等食物含锌丰富。普通人群缺锌概率较低,盲目补锌可能干扰铜吸收,导致铜缺乏性贫血。
硒具有抗氧化作用,巴西坚果、海产品、鸡蛋等含硒量较高。我国部分地区土壤缺硒,但多数地区居民硒摄入充足。过量补硒可能引发脱发、指甲变形等中毒症状。
铜参与铁代谢与神经传导,贝壳类、坚果、全麦食品含铜较多。铜缺乏罕见,日常饮食即可满足需求。铜过量可能损害肝脏功能。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海带、紫菜、加碘盐是主要来源。内陆地区居民需关注碘摄入,但过量补碘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
健康人群应优先通过多样化饮食获取微量元素,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种子、海产品等天然食材。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后再决定是否补充。避免长期服用复合微量元素制剂,不同元素之间存在吸收竞争,不当补充可能打破体内平衡。出现疑似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购药补充。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