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中医 > 热点聚焦 > 热门视点 > 正文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逐渐实现全民

发布时间: 2022-09-19 13:24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赛场内飞盘爱好者奔走追逐,挥洒着运动的活力与激情;高楼林立的居民区中,上班族卸下一天的疲惫,跟随手机屏幕中的音乐与口号,跳出追求健康的动感节奏……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如今真正有点“全民”的意思了。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民健身迎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日益丰富,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惠及更多民众,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健身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逐渐实现全民

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7.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十年间,全民健身的理念日益刻入国人“DNA”。

从户外到室内,“新兴运动”与“刘畊宏”们持续走红,“年轻人的‘广场舞’”与“随时随地想练就练”的背后,是当下锻炼条件持续改善,健身需求日趋多元的真实写照。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位市民在北京市海淀区腾达大厦内的一家健身房内跑步锻炼。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过去十年来,体育之流变,也早已跃出竞技场的藩篱,飞入街巷阡陌。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多方合力指向共同的目标:让人们更加健康,也让这个国家,更加健康。

如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甚至已被写入法律。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完成修订。丁东介绍,这次新修订的体育法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健身之于个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之于国家与民族,则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柱石之一。来自法律制度层面的规范和保障,让这份属于全中国百姓的“运动DNA”,更平添了一份踏实感和获得感。

如何适应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变化趋势,从提供“更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到做到“更好”,不仅是一个体育强国的发展之路的必须要素,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在丁东看来,面对全民健身发展衍生新方向、走向新场景,来自体育主管部门的“引导、规范与推动”更应主动作为。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逐渐实现全民

“政府要在提供更多场地的同时引导项目发展,让更多人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感受到快乐。”丁东说。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十年来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人数占比等数据亮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丁东:

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相继出台,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另一方面,群众健身意识和体质水平普遍增强,“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增加。调查显示,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7.2%,比2014年的33.9%又提高了3.3个百分点;同时,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较2013年增长134.3%、71.2%、65.1%。

经过多年发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惠及更多群众,体育社会组织更加下沉基层,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全民健身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充分发挥。在此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趋势是水到渠成。

中新社记者:疫情防控背景下,从官方到民间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断创新健身方式和场景。体育如何发挥在疫情防控中的特殊作用?

丁东: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包括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体育总局统筹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运用“互联网+体育”思维,以体育在线服务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呼吁广大健身爱好者在居家过程积极参与健身,推出科学健身方法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今年4月28日上线了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掀起海内外运动爱好者的参与热潮。目前已开展包括毽球、跳绳、冰壶、棋牌等在内的100余个项目、数百场赛事活动,各项赛事累计参赛人数突破1123万人,累计颁发参赛证书269多万份。这些充分发挥了体育在疫情防控中的特殊作用。

中新社记者:此前一段时间,刘畊宏“直播间健身”成为现象级热点,爆火的同时也引起一些争议,您如何看待此类新颖的健身方式?

丁东:

从政府部门角度来讲,我们特别围绕三个焦点开展工作,一是健身去哪儿,二是健身的人群在哪,第三是如何健好身。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健好身”的范畴。

体育锻炼应该人人参与,但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不同时间段要求不一样。科学健身是运动健身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根据年龄、项目、地域、时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如今,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在百姓中广泛传播。从科学健身指导角度,我们还要探索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把科学健身的方法送到百姓身边。

中新社记者:广场舞作为国民草根运动,经历了发展、爆发、矛盾、规范、繁荣的历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丁东:

广场舞是广大群众喜爱参与的运动方式之一。从群众自发的草根运动到现在形成一定规模,参与人群众多、地域覆盖广且备受关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扰民、抢地盘等问题。

所以,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当中,“引导、规范、推动”十分重要。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引导项目发展和群众健身。另外,在人群参与、培训服务的方式上进行规范,并推动更多人科学健身。

体育部门要积极担当和作为,把参与人群、项目发展引导好、规范好,更好地发扬、传播体育活动的正能量。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逐渐实现全民

中新社记者:未来,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诸如“飞盘足球之争”等,如何有效破解?

丁东:

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始终存在,这跟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政府可以从场地设施、科学健身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大家最关心且愿意参加的群众赛事活动这些方面发力。

场地设施问题反映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在老旧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包括特大城市。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职责,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动更多地方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此外,在推动体育部门主管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同时,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所属的体育场馆,如何低收费或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问题,还需要破解。

例如近来出现的飞盘与足球之争,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项目与项目之争。首先要考虑场地设施是不是足够;第二,在特大城市或人口密集区,无论是足球还是飞盘,都深受人们喜爱,是在特定的地点、特定时间段,出现的场地“不好约”矛盾。

在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在提供更多场地的同时引导项目发展,让更多人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感受到快乐。

中新社记者:新修订的体育法对未来全民健身行动开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丁东:

这次新修订的体育法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第八章“保障条件”中,从规划设计、建设配置、开放管理等方面,细化了全民健身保障条件,从制度上解决老百姓“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各类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职责,对各级人民政府,尤其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许多具体要求。体育部门不再是“孤军作战”,全民健身工作从立法层面不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共同谋划的系统工作。

中新社记者:展望未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还将有哪些新特点、新方向、新生态?

从传统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的运动潮流,中国人的健身逐渐实现全民

丁东: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在体育健身领域的需求也呈现爆发态势。例如,露营、徒步、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群众对于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健身器材和体育场,而是要多场景多功能。这对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提出更高要求。

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参与人数破千万、飞盘联赛登上热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赛事活动形式和项目可能远远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各类全民健身草根组织发展迅猛,跑团、骑行团、各种健身“团”越来越多,在连接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线上健身主播人气飙升,也反映出群众对多种形式科学健身指导的迫切需要。

另外,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群众健康理念不断提升,“治未病”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更希望通过运动来促进健康的提升,干预一些慢性病防治工作。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什么健身运动能防止子宫下垂
什么健身运动能防止子宫下垂
要防止子宫下垂,核心肌群的锻炼是其中一个关键要素。通过增强核心肌群,尤其是盆底肌,可以有效地支撑内脏器官,从而减少子宫下垂的风险。子宫下垂是指子宫因位置下移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如腰痛、阴道隆起等。其可能原因包括生产后盆底肌的损伤、过于频繁的重体力劳动以及先天性支持组织薄弱等。简单来...[详细]
发布于 2025-01-04

最新推荐

药王传中医医院持续打造顶尖中医慢性病诊疗院所
药王传中医医院持续打造顶尖中医慢性病诊疗院所
2025年,随着国家再次出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中医医院、医馆、诊所等中医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与数量井喷式增长并行的是质量断崖式下跌,其表现便是中医药行业开始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其中,能坚守初心...[详细]
2025-08-20 09:22
关节损伤高发季来临,医奇抗之峰伤痛酊成家庭急救选择
关节损伤高发季来临,医奇抗之峰伤痛酊成家庭急救选择
随着秋季户外活动增多,全国各大医院骨科门诊量激增。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风湿类疾病患者已突破2.5亿人,其中运动损伤占比达47%,中老年退行性病变患者年均增长12%。在这场关节健康保卫战中,一款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详细]
2025-08-19 15:28
夏季口腔溃疡高发季 医奇抗之峰穿黄清热胶囊成家庭药箱新宠
夏季口腔溃疡高发季 医奇抗之峰穿黄清热胶囊成家庭药箱新宠
随着全国多地气温突破35℃,口腔溃疡患者数量激增。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7月口腔黏膜疾病门诊量同比上涨42%,其中复发性溃疡患者占比达71%。在传统治疗手段面临疗效瓶颈之际,一款源自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的创新中成药——医奇抗之峰穿黄清热...[详细]
2025-08-19 11:49
三百年宫廷秘方焕新:清宫龙丹海马多鞭丸获权威认可与市场热捧
三百年宫廷秘方焕新:清宫龙丹海马多鞭丸获权威认可与市场热捧
一款承载着清朝宫廷医药智慧的中药制剂——清宫龙丹®海马多鞭丸,因其在补肾壮阳领域的显著疗效及传承创新,引发医药界与消费者广泛关注。这款由沈阳清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Z21021322号药品,不仅延续了三百年的皇家医药精髓,更以现代...[详细]
2025-08-19 11:42
健康中国数字医疗创新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健康中国数字医疗创新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6日,首届“健康中国数字医疗创新产业发展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博鳌时代智库中心、《健康指南》杂志社共同发起,健康中国工程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与数字化研究中心、国际文旅健康高峰论坛执委会...[详细]
2025-08-18 18:10
汇聚行业顶尖智慧 稳健集团研讨会打造医疗领域“最强大脑”碰撞现场
汇聚行业顶尖智慧 稳健集团研讨会打造医疗领域“最强大脑”碰撞现场
8月15日-16日,以“医学贴近生活全棉呵护健康”为主题的2025年稳健集团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纺织大学建全科学中心、建全会堂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政府、学界、医疗产业等多方力量,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张献龙,江夏区区长舒贵传,武汉...[详细]
2025-08-18 18:02
官方简介| 成都平安中医肾病调理中心:平安守护,肾事无忧!
官方简介| 成都平安中医肾病调理中心:平安守护,肾事无忧!
成都平安医院创办于1992年,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燃灯寺路5号,是一家经成都市民政局批准、成都市卫生局注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院以互联网线上诊疗+线下实体医疗+全民健康大药房三线综合问诊模式为主,历经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成为了一家集医疗...[详细]
2025-08-18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