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痛经在中医中多与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
1、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痛经常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类中药,如少腹逐瘀汤可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益母草颗粒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痛经,伴随经血暗紫有血块;艾附暖宫丸对宫寒引起的痛经有效,常见畏寒肢冷症状。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处方,避免自行用药。
2、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三阴交、关元、子宫等穴位调节冲任二脉,实证痛经多用泻法针刺血海、地机穴,虚证可配合灸法温补命门、肾俞穴。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能抑制前列腺素分泌,每次治疗20-30分钟,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干预效果更佳。
3、艾灸疗法
隔姜灸神阙穴或直接灸关元穴适用于阳虚寒凝型痛经,艾条距皮肤3-5厘米进行回旋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注意糖尿病患者慎用,避免烫伤。可配合粗盐热敷包温熨下腹部,每日1次连续调理3个月经周期。
4、推拿按摩
掌揉八髎穴配合点按十七椎能缓解腰骶部酸胀,拇指按揉气海、归来穴各3分钟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月经前1周开始每日早晚各操作1次,经期改为轻手法摩腹。合并子宫肌瘤者禁用腹部重手法。
5、饮食调理
经前期用红糖姜茶温经散寒,经期饮用玫瑰花山楂茶疏肝解郁,平时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忌食生冷瓜果、冰饮等寒凉食物,阳虚体质者可适量进食核桃、桂圆等温性食材。
中医治疗痛经需坚持3-6个月经周期方能显效,治疗期间应记录月经周期、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变化。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受凉,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保持情绪舒畅。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非经期腹痛,应及时就医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