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风险患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极高,针刺伤接触HBsAg阳性血液后感染风险达30%。职业暴露后需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15分钟,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疫苗。高危岗位建议定期监测抗体水平,日常操作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原则。
HIV病毒经针刺伤传播概率约0.3%,但深部伤口或空心针头风险增至3%。暴露后2小时内启动PEP治疗,连续服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28天。医疗机构需建立暴露后应急流程,配备快速检测试剂,对污染器械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
HCV经针刺传播风险约1.8%,暴露后应立即检测HCVRNA,阳性者需在12周内监测转氨酶。确诊感染可采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DAAs药物,治愈率超95%。实验室人员处理血液样本时应戴双层手套,使用安全型采血装置降低风险。
二期梅毒患者血液中含大量苍白螺旋体,针刺暴露后需预防性肌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伤口用碘伏消毒,定期检测RPR滴度变化。医护人员接触疑似患者时应检查手套完整性,避免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
疟原虫滋养体通过污染针具可引发输血性疟疾,暴露后需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预防。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监测体温21天。热带地区医疗机构需加强防蚊措施,对来自疫区的患者血液标本特殊标注。
预防血源性感染需综合防护,操作时使用安全器具,规范处置医疗废物。日常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练习八段锦改善血液循环。接触高危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至肘部,工作服高温清洗。定期体检监测乙肝表面抗体,必要时加强免疫接种。医疗机构应配备足量防护用品,每季度开展职业安全培训。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