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医属于“眩晕”“头痛”范畴,主要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肾阴亏虚、气血不足、瘀血阻滞等因素相关。
长期情绪紧张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偏亢,表现为头晕目赤、烦躁易怒。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天麻钩藤饮加减,菊花、石决明各15克煎服。日常可按摩太冲穴,每日按压3分钟。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湿阻滞脉络,常见头重如裹、胸闷呕恶。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茯苓、泽泻各12克代茶饮。建议每周3次30分钟八段锦练习。
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致肾阴不足,症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六味地黄丸主之,配合枸杞子20克、桑寄生15克煲汤。睡前艾灸涌泉穴10分钟有辅助效果。
久病体弱或思虑过度耗伤气血,表现为眩晕乏力、面色苍白。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0克煎服。可常食红枣小米粥,配合深呼吸训练。
气滞血瘀或外伤导致脉络不畅,多见刺痛固定、舌质紫暗。血府逐瘀汤化裁,丹参、川芎各9克泡酒饮用。每日刮痧心包经3-5遍促进循环。
高血压患者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多食芹菜、山楂等降压食材。坚持太极拳、五禽戏等舒缓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突然起身等危险动作,情志调节尤为重要,可通过书法、古琴等方式疏解压力。中药调理需持续3个月以上,配合生活方式改善才能稳定效果。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