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心肌缺血通过辨证施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结合舌脉象与症状分析可辅助判断气血运行状态。
中医将心肌缺血归为"胸痹""心悸"范畴,主要观察舌质紫暗、脉沉细或结代等体征。气滞血瘀型多见心前区刺痛,痰浊闭阻型常伴胸闷呕恶,心肾阳虚型易现畏寒肢冷。临床需结合心电图等现代检查综合判断。
传统四诊中,脉诊可检测促结代脉等异常节律,舌诊能发现瘀斑或齿痕。耳穴探测心区反应点,经络检测仪可测量手少阴心经电位变化。这些方法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操作。
中药常用丹参滴丸改善微循环,麝香保心丸缓解绞痛,生脉饮调节心律。针灸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配合艾灸神阙穴温阳通络。推拿手法可松解心前区肌肉紧张。
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可促进气血运行,太极拳云手动作调节自主神经。药膳推荐三七炖乌鸡活血,山楂决明子茶降脂。情志调节强调避免暴喜暴怒。
急性发作期应以西医抢救为主,缓解期可中医调理。丹参酮注射液可与硝酸甘油联用,针刺辅助治疗可减少西药用量。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评估疗效。
日常饮食宜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高盐,推荐燕麦、黑木耳等清脂食材。适度练习六字诀"呵"字诀调节心气,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耗气。冬季注意心前区保暖,子午时段保证休息。出现持续胸痛应立即就医,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2011-11-25
2011-11-25
2011-11-25
2011-11-25
2011-11-24
2011-11-24
2011-11-24
2011-11-24
2011-11-24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