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调理需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入手,长期改善需结合体质调整、生活习惯优化和中医综合疗法。
宫寒是原发性痛经常见病因,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艾灸关元穴、气海穴每周3次,每次15分钟;生姜红糖水经前3天每日饮用,配合暖水袋热敷下腹。寒凝血瘀者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肉桂、吴茱萸等药材需遵医嘱。
经血瘀滞型痛经可见经色紫暗有块。日常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每天2组;经期前一周开始饮用玫瑰花3克+山楂5克代茶饮。血瘀严重者可考虑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等药物需专业辨证。
情绪压力导致的肝气郁结型痛经,常伴乳房胀痛。太冲穴指压每日早晚各50次,配合逍遥散加减。茉莉花5克+陈皮3克泡水经前饮用,练习六字诀嘘字诀疏肝。
气虚型用黄芪15克炖乌鸡每周2次;阴虚型用桑寄生15克煮水代茶;湿热型可选绵茵陈10克煎服。持续3个月经周期,配合三阴交穴位按摩。
经后期卵泡期用四物汤补血,排卵期加菟丝子促气血转化,经前期用失笑散预防疼痛,经期暂停滋补类中药。建议连续调理6个周期,配合基础体温监测。
日常避免经期涉水受凉,减少冷饮摄入。坚持快走或瑜伽等温和运动,每周3次以上。饮食可多食核桃、榴莲等温性食物,经后服用阿胶糕补血。痛经持续加重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超声检查有助明确诊断。长期调理需建立月经健康档案,记录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便中医师动态调整方案。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