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疲劳期可通过科学休息、营养补充、调整训练、中医调理、心理调适等方法缓解。
运动疲劳与肌肉微损伤和能量耗竭有关,需保证每日7-9小时高质量睡眠,采用间歇性休息法如每训练45分钟静坐5分钟。中医推荐子午觉午间小憩20分钟帮助阳气生发,睡前用艾叶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7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乳清蛋白、鸡蛋、三文鱼。中医建议服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补气生津,或饮用黄芪枸杞茶增强耐力。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香蕉、坚果等碱性食物中和乳酸。
采用交叉训练模式,如跑步者改练游泳减轻关节负荷。中医推拿可重点按压足三里、承山穴消除肌肉僵硬,每周2次刮痧沿膀胱经促进代谢废物排出。训练强度遵循"二八原则",80%中等强度配合20%高强度。
气滞血瘀型疲劳可用血府逐瘀汤,脾虚型适用四君子汤。艾灸关元穴、气海穴每次15分钟,隔日1次提升元气。药浴推荐桂枝、红花、伸筋草各30克煮水泡浴,改善肌肉酸痛。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钟降低皮质醇,音乐疗法选择宫调式乐曲如高山流水调节脾胃功能。建立训练日志记录身体反馈,设置阶段性奖励机制保持动力。
运动疲劳期需注重饮食搭配与适度活动。饮食推荐山药小米粥健脾,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运动选择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或太极拳云手动作舒缓肢体。每日晨起叩齿36次生津,按摩耳廓促进淋巴循环。持续疲劳超过两周应检查肌酸激酶和甲状腺功能,排除病理性因素。训练时佩戴心率带监控强度,保持最大心率的60-70%为最佳恢复区间。
2022-09-25
2022-09-25
2022-09-25
2022-09-25
2022-09-25
2022-09-25
2022-09-24
2022-09-24
2022-09-24
202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