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可选用中药方剂、中成药或食疗调理,常见药物包括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二陈汤等。
针对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含人参、白术、茯苓等成分,能补气健脾、渗湿止泻。可搭配山药粥或薏米水增强疗效,每日2次温水送服,连续使用2-4周。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砂仁行气化湿。
适用于脾胃虚弱兼气滞湿阻,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频发。组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半夏、陈皮化痰湿,木香、砂仁理气。建议饭前服用6-9克,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忌食生冷油腻,痰热证者慎用。
主治痰湿内阻型胸闷咳嗽、舌苔白腻,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甘草健脾利湿。煎煮时加生姜3片,痰黄者可加黄芩。每日1剂分2次服,连用7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搭配艾灸足三里。
湿热体质推荐赤小豆鲫鱼汤,赤小豆30克与鲫鱼同炖;寒湿体质可用干姜红枣茶,干姜3片配10枚红枣煮沸。日常多吃芡实、白扁豆,每周3次薏仁茯苓粥,忌食西瓜、冰淇淋等寒凉食物。
艾灸中脘穴、阴陵泉穴每次15分钟,隔日1次;刮痧选择膀胱经背部段,每周2次。痰湿重者可用苍术、厚朴各20克煎汤泡脚,水位需过三阴交穴,水温40℃左右浸泡20分钟。
健脾祛湿需长期调理,建议晨起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每日快走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饮食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山药南瓜、多陈皮普洱茶、多发酵食品;少甜腻、少生冷、少夜食。湿重期间可用藿香正气水涂抹肚脐周围,配合拔罐于脾俞穴,每周1次连续3周。出现口苦咽干、小便黄赤等湿热症状时,应及时调整方案或就医。
2020-04-22
2020-04-22
2020-04-21
2020-04-21
2020-04-20
2020-04-20
2020-04-20
2020-04-17
2020-04-17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