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膏后存在二次错位风险,主要与固定不当、过早活动、骨骼未愈合、外力撞击、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石膏松紧度不合适或塑形不到位可能导致固定失效。石膏过松无法提供稳定支撑,过紧则影响血液循环。需由专业医师根据肢体肿胀变化调整石膏,初期每2-3天复查一次,肿胀消退后及时更换石膏。
骨折后2-3周是纤维连接期,过早负重或拆除石膏易导致错位。上肢骨折需制动4-6周,下肢骨折需6-8周。期间可使用拐杖分散压力,手指脚趾需每日活动预防僵硬。
老年人骨质疏松或糖尿病患者愈合慢,二次错位风险增加。X光显示骨痂形成不足时需延长固定时间,配合接骨七厘片、仙灵骨葆胶囊等中成药促进愈合,必要时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
意外碰撞或跌倒可能破坏石膏固定效果。运输途中需用护具保护患肢,儿童患者可加装塑料防护套。若石膏出现裂纹或变形,需立即就医重新固定。
儿童活泼好动、肌肉发达者肌力不平衡可能增加错位风险。可考虑改用高分子夹板或支具,配合针灸阳陵泉、悬钟等穴位缓解肌肉痉挛,必要时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
石膏固定期间每日摄入500ml牛奶或300g豆腐补充钙质,配合杜仲猪骨汤等药膳。拆除石膏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握力球锻炼、踝泵运动,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光确认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畸形立即就诊。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
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