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可通过中药调理、穴位刺激、膳食调整、科学休息及运动管理缓解。
气血不足型疲劳可用黄芪15克、党参10克煎水代茶饮;肝肾亏虚者适合枸杞子20克、杜仲12克炖汤;湿热内蕴推荐赤小豆30克、薏苡仁20克煮粥。中成药如生脉饮、六味地黄丸需辨证使用,连续服用不超过两周。
足三里穴每日艾灸15分钟改善肌肉酸痛,合谷穴指压3分钟缓解上肢疲劳,肾俞穴拔罐5分钟增强体力。针刺疗法建议由专业医师操作,选取阳陵泉、承山等穴位,每周2-3次为宜。
运动后1小时内补充香蕉200克恢复电解质,鸡胸肉150克搭配西兰花补充蛋白质,核桃仁30克作为零食提供不饱和脂肪酸。避免高糖饮料,可自制五味子5克、麦冬10克、蜂蜜调味的抗疲劳茶饮。
高强度训练后采用分段休息法,先进行15分钟慢走再平躺抬高下肢。睡前用艾叶30克泡脚20分钟促进循环,配合涌泉穴按摩。保证深度睡眠时段在23点至凌晨3点之间。
太极云手式每日练习20分钟调节呼吸,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改善代谢。运动前后进行5分钟肩井穴拍打和委中穴揉按,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220-年龄×60%-70%区间。
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维生素B1的糙米、燕麦等粗粮,搭配紫菜蛋花汤补充钠钾离子。每周3次30分钟游泳或快走等有氧运动,避免夜间剧烈运动扰动阳气。持续疲劳超过两周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理因素,中医辨证可能涉及脾虚湿困或肝郁气滞证型,建议配合舌脉诊断调整方案。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