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中医 > 中医知识 > 正文

健脾祛湿都有什么药

发布时间: 2025-05-06 11:08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健脾祛湿的药物包括中药方剂、中成药以及食疗药材,常见的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和山药等。

1、茯苓: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腹泻、失眠等症状。使用方法包括煎汤、泡茶或与其他药材配伍。日常可将茯苓与白术、陈皮等搭配煮水饮用,有助于健脾祛湿。

2、白术:

白术是健脾祛湿的常用药材,能够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适用于脾虚湿困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白术可煎汤服用,或与茯苓、党参等药材搭配使用。日常饮食中,白术可与山药、薏苡仁一起煮粥,增强健脾效果。

3、陈皮:

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湿痰内阻引起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陈皮可单独泡水饮用,或与茯苓、白术等药材配伍。日常可将陈皮与山楂、荷叶一起泡茶,帮助消化、祛湿。

4、薏苡仁:

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引起的水肿、腹泻、皮肤湿疹等症。薏苡仁可煮粥、煎汤或与红豆、山药等搭配食用。日常可将薏苡仁与红豆、莲子一起煮粥,健脾祛湿效果显著。

5、山药: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山药可煮粥、蒸食或与白术、茯苓等药材搭配使用。日常可将山药与薏苡仁、红枣一起煮粥,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

健脾祛湿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护理也至关重要。建议日常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红豆、莲子、芡实等,同时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当进行太极、气功等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改善脾虚湿盛的症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健脾祛湿清胃火的药
健脾祛湿清胃火的药
健脾祛湿和清胃火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中医里有不少药方能够帮助健脾祛湿、清胃火,从而改善身体内部的生态平衡。脾虚或湿气重通常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压力有关;而胃火则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口腔溃疡、口臭等。健脾祛湿主要涉及补益脾胃和促进湿气代谢。常用...[详细]
发布于 2025-01-04

最新推荐

d-泛酸钙是钙吗
d-泛酸钙并非传统意义的钙补充剂,而是维生素B5泛酸的钙盐形式,主要发挥维生素生理功能。1、成分差异:d-泛酸钙由泛酸与钙离子结合而成,其核心成分是维生素B5。钙元素仅作为稳定剂存在,每1000mgd-泛酸钙仅含约90mg钙,远低于碳酸钙等...[详细]
2025-05-08 17:00
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怎么确定
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的确定需结合症状表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中医辨证五方面综合判断。1、症状观察:急性起病多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疼痛、意识障碍等,病程短则数小时至数日;慢性起病常见乏力、低热、隐痛,病程可持续数月以上。中医通过望闻...[详细]
2025-05-08 16:58
怎么区别起病急与起病缓
起病急与起病缓的区别主要在于症状出现的速度、严重程度以及病程发展特点。1、症状速度:起病急通常表现为症状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如急性腹痛、高热、突发性呼吸困难等,病程发展迅速,患者往往能明确感知症状的开始时间。起病缓则表现为症状逐渐加重,如慢...[详细]
2025-05-08 16:57
掌纹反映身体状况是什么
掌纹变化可反映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等健康状况,主要关联遗传特征、体质偏颇、慢性疾病、营养代谢及心理状态五种因素。1、遗传特征:先天掌纹形态受父母基因影响,如通贯掌猿线可能与染色体异常相关。中医认为此类掌纹提示先天肾精盈亏,可通过艾灸关元穴、服...[详细]
2025-05-08 16:55
掌纹反映身体状况吗
掌纹变化确实能反映部分身体状况,中医通过观察掌纹形态、色泽判断气血盛衰、脏腑功能。1、遗传因素:先天掌纹形态与遗传相关,如通贯掌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中医认为肾主先天,掌纹浅淡者多肾气不足,可选用熟地黄15克、山药20克炖汤调养,配合掌心搓...[详细]
2025-05-08 16:54
鸳鸯的作用以及功能是什么
鸳鸯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1、滋补肝肾:鸳鸯的滋补肝肾作用主要源于其富含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改善肝肾虚弱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肾不足...[详细]
2025-05-08 16:52
思虑过度会伤害哪个器官
思虑过度会伤害哪个器官
思虑过度主要损伤脾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长期思虑会导致脾虚气滞,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1、脾脏损伤:中医理论中"思伤脾",过度思考使气机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时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出现面色萎黄、大便溏稀。调理可选用归...[详细]
2025-05-08 16:51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