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取出内脏后仍能短暂存活与神经系统的特殊结构、心脏供血机制、细胞代谢方式、低温环境减缓衰竭以及物种特异性有关。
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呈链状分布,部分神经节位于脊柱内。即便去除内脏,残存神经节仍能控制肌肉收缩反射。常见鲤科鱼类离水后可持续扭动30分钟,此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润鳃部延缓死亡。
鱼类心脏离体后能自主跳动2-3小时,因心肌细胞可从血浆直接摄取养分。虹鳟鱼实验中,4℃保存的心脏持续搏动达5小时。快速放血虽能终止生命迹象,但残余血液仍可维持基础代谢。
鱼类肌肉细胞具备糖酵解能力,断氧状态下可分解肌糖原供能。鳗鱼肌肉在无内脏情况下,ATP浓度维持20分钟才耗尽。这种代谢特性使去内脏鱼体保持运动能力。
冷水鱼类细胞膜含抗冻蛋白,0-4℃时代谢率降至正常5%。处理三文鱼时冰镇保存,去内脏后存活时间延长至1小时。低温使细胞凋亡速度显著减缓。
肺鱼等特殊物种具副呼吸器官,去内脏后通过皮肤呼吸存活8小时。而罗非鱼等热带鱼因代谢率高,离体存活仅10-15分钟。软骨鱼类因循环系统简单,存活时间更短。
日常处理活鱼时建议采用冰镇休克法,即用冰水混合物浸泡3分钟使鱼进入休眠。宰杀后立即放血能减少痛苦,冷藏保存不超过4小时。烹饪前检查鳃部鲜红度和肌肉弹性,避免食用已腐败鱼体。金枪鱼等大型海鱼可采取神经破坏法,用长针从颅后刺入破坏延髓。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4
2021-07-14
202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