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中药调理改善症状,具体需结合病因辨证施治,常见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健脾化痰、活血通窍等方剂。
湿热蕴结型中耳炎表现为耳闷胀痛、分泌物黄稠,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清热泻火,黄芩、泽泻利湿消肿,柴胡疏肝通窍。配合野菊花、蒲公英煎水外洗,每日2次,连续使用1周可减轻耳道充血。
脾虚湿盛型常见于反复发作患者,耳内积液清稀。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渗湿利水。可加石菖蒲、远志各10克化痰开窍,配合陈皮代茶饮,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气滞血瘀型多伴耳鸣耳闭,选用通窍活血汤。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桃仁、红花通络散结,老葱白引药上行。同时可用丹参注射液耳周穴位注射,选取听宫、翳风等穴,每周2次改善微循环。
中药外治可直达病所。取黄柏、苦参各15克煎汤熏蒸患耳,温度控制在40℃左右。或用冰片1克溶于10毫升芝麻油,滴耳每日3次。艾灸耳门穴、风池穴每次15分钟,促进积液吸收。
急性期配合西医鼓膜穿刺引流,慢性期采用中药调理体质。鼻咽部炎症明显者加用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儿童患者可选用山药、芡实等药食同源材料熬粥,配合捏脊疗法增强免疫力。
日常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摄入。推荐冬瓜薏米汤、赤小豆鲤鱼汤等利水膳食。练习"鸣天鼓"保健操:双手掌心紧贴耳孔,十指放于脑后,食指压中指滑落轻弹风府穴36次。保持鼻腔通畅,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游泳佩戴耳塞。若持续听力下降或发热,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化脓性病变。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
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