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每日煎煮两次需掌握水量控制、煎煮时间、特殊处理、药渣利用及器具选择五个关键点。
首次煎药加水量需浸没药材2-3厘米,二煎时水量减少1/3。解表类药物宜少加水保持药效浓度,滋补类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两次煎煮后药液总量控制在300-400毫升,分两次温服。药材吸水性强如茯苓、山药需提前浸泡30分钟。
一煎煮沸后维持30-40分钟,二煎缩短至20-25分钟。矿物类药材需先煎30分钟,芳香类后下5分钟。解表药全程武火快煎15分钟,补益药文火慢煎50分钟。电子煎药壶可设定自动文武火转换。
阿胶需烊化兑入药液,三七粉直接冲服。旋覆花、辛夷需包煎防绒毛刺激。附子类需先煎1小时去毒,大黄后下防泻下过猛。鲜竹沥、姜汁等药引在服药时临时加入。
两次煎煮后的药渣可晒干制作药枕,菊花、决明子渣适合明目枕。活血类药渣加水煮沸熏蒸关节,艾叶渣可泡脚驱寒。药渣堆肥需避开有毒药材,与园土按1:3混合发酵。
砂锅受热均匀首选,禁用铁铝器皿。陶瓷锅需预热防裂,玻璃壶方便观察。现代煎药机可精确控温,保留挥发油。煎药后及时清洗,避免不同药方串味。旅行时可选用不锈钢便携煎药盒。
煎药期间宜搭配小米粥护胃,忌食萝卜解药。上午9-11点、下午3-5点服药吸收最佳。服药后适度散步助药力运行,避免剧烈运动耗气。药液冷藏不超过3天,服用前隔水加热。特殊体质者煎药时可加入红枣5枚调和药性,糖尿病患者慎用药液过浓。保持煎药环境通风,避免蒸汽引发潮湿。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