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疲劳期可通过调整训练计划、补充营养、中医调理、心理调适和科学休息缓解。
运动疲劳多因训练强度超出身体承受范围。建议采用周期化训练,每周安排1-2天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或瑜伽,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采用"三周递增+一周递减"的负荷模式,配合交叉训练减少单一肌肉群压力。
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3:1比例,如香蕉配酸奶。中医推荐黄芪枸杞茶补气,运动后饮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缺铁性疲劳可多食猪肝、菠菜,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推拿足三里、关元穴改善气血循环,艾灸肾俞穴温阳抗疲劳。药浴可用艾叶30g+桂枝15g煮沸泡脚。中成药可选生脉胶囊或补中益气丸,但需辨证使用。刮痧膀胱经可加速乳酸代谢。
设定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采用正念冥想缓解焦虑。记录运动日志观察进步,避免与他人盲目比较。音乐疗法中,古琴曲流水有助于放松交感神经紧张状态。
保证深度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刺激。使用筋膜枪放松股四头肌等大肌群,水温交替浴冷热各1分钟促进循环。每周1次专业运动按摩,重点处理腘绳肌和斜方肌等易劳损部位。
运动疲劳期需注重膳食搭配,增加山药、红枣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可调节整体机能,每日练习10分钟。监测晨起静息心率,若持续高于日常水平10次/分钟需暂停训练。恢复期间可尝试水中慢跑等低冲击运动,配合穴位按压涌泉穴、内关穴。长期疲劳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理因素。
2021-04-14
2021-04-14
2021-04-14
2021-04-14
2021-04-14
2021-04-14
2021-04-13
2021-04-13
2021-04-13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