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效果最佳需掌握水量控制、器具选择、火候调节、特殊处理、时间把握五个关键点。
煎药用水量直接影响有效成分溶出,常规药物加水浸没药材2-3厘米,解表药水量可减少至浸没药材1厘米,滋补类药物需增加至3-5厘米。头煎水量约为药材重量5-8倍,二煎水量减半。质地坚硬的矿物类、贝壳类药物需提前浸泡30分钟,花草类轻浮药材可用纱布包煎防止漂浮。
首选砂锅或陶瓷锅,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反应。禁用铁、铝等金属器皿,金属离子会与鞣质、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沉淀。现代可用耐热玻璃锅替代,电煎药壶需选择分体式设计。煎煮前器具需彻底清洁,避免油渍残留影响药性。
解表药宜武火快煎,煮沸后维持10-15分钟;滋补药需文火慢煎,煮沸后保持40-60分钟。常规药物采用先武后文的方式,沸腾前大火催沸,沸腾后转中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特殊药材如附子需先煎1小时去毒,薄荷等芳香类药物需后下煎5分钟。
贵重药材如人参、虫草需另炖兑入;胶类药材如阿胶需烊化后混匀;粉末状药物直接冲服。先煎药材包括金石类、毒剧药,后下药材含挥发油成分。包煎适用于车前子等易糊化药材,另煎适用于人参等贵重药材,冲服适用于三七粉等不宜久煎药物。
头煎时间根据药材性质控制在20-50分钟,二煎时间缩短1/3。解表药头煎15分钟,补益药头煎40分钟。煎煮过程中避免频繁开盖,药液剩余1/3时过滤取汁。两煎药液混合后分2-3次温服,通常饭后30-60分钟服用,安神类药物宜睡前服用。
煎药期间宜清淡饮食,避免生冷油腻影响吸收。推荐搭配药膳如茯苓粥健脾、百合银耳羹润肺。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煎煮后的药渣可热敷患处或泡脚,外用同样具有疗效。服药期间忌食萝卜破气、浓茶解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药效发挥。不同体质人群可咨询医师调整煎服方法,如阴虚火旺者宜凉服,阳虚畏寒者需热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