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的效果,具体方法包括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隔姜灸、悬灸五种。
将艾绒捏成圆锥体置于穴位点燃,适用于寒证和虚证。操作时需注意艾炷与皮肤距离,避免烫伤。常用穴位如关元、足三里,每次3-5壮。皮肤敏感者可先涂凡士林缓冲热度。治疗后局部出现红晕属正常反应。
在皮肤与艾炷间放置姜片、蒜片或盐等介质。隔姜灸适合风寒感冒,取大椎穴;隔蒜灸用于痈疽初起,敷于患处;隔盐灸神阙穴可缓解腹泻。介质厚度约2-3毫米,燃烧至患者觉烫即更换。
针刺得气后在针尾插艾条施灸,兼具针刺与艾灸双重功效。适用于寒湿痹痛,如膝关节疼痛选犊鼻穴。选用特制艾条防止灰烬脱落,每次燃烧1-2厘米。操作需专业医师进行,避免灼伤或折针。
手持艾条距皮肤2-3厘米回旋熏烤,以温热不痛为度。调理脾胃可灸中脘穴,每次10-15分钟。采用雀啄法上下移动或回旋法画圈移动,皮肤潮红即止。适合家庭保健使用,注意通风防烟尘。
使用灸盒、灸筒等工具固定艾条,解放双手且控温稳定。木质灸盒适合背部肾俞穴,金属灸筒多用于四肢。调节通风孔控制温度,单次20-30分钟。器具需定期清理艾油残留,避免堵塞影响效果。
艾灸后饮用生姜红枣茶助阳,24小时内避免冷水浴。配合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促进气血运行。阴虚体质者每周不超过2次,施灸期间忌食生冷。出现水泡可用消毒针挑破后涂紫草油,感染需就医。选择陈年艾绒燃烧温和,新艾易致皮肤灼痛。三伏天施行节气灸效果更佳,但高血压患者慎用大椎穴。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