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汗出主要包括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五种类型,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特点。自汗多因气虚不固,盗汗常见阴虚内热,战汗与邪正交争相关,绝汗属危重症候,黄汗多因湿热郁蒸。

自汗表现为白天不因活动而自然汗出,活动后加重,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等症状。中医认为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是主要病机,治疗以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益气固表为主。长期自汗可能导致津液耗伤,需注意避免过度发汗。
盗汗指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多属阴虚火旺证。常见于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伴随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表现。中医治疗以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为主。盗汗患者需保持卧室通风,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战汗表现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正相争阶段。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顺证,汗后烦躁脉急为逆证。伤寒论中记载战汗是邪从汗解之机转,可用桂枝汤类方剂助其汗解。战汗期间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防止虚脱。
绝汗又称脱汗,见于病情危重阶段,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油或汗冷清稀,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为阴阳离决之危象,需急用参附汤、生脉散等回阳固脱。临床常见于休克、心衰等急重症,需立即中西医结合抢救。
黄汗指汗液色黄染衣,多因湿热内蕴或肝胆湿热所致。常见于黄疸型肝炎、胆汁淤积等疾病,可伴身目发黄、口苦尿黄等症状。治疗以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清热利湿为主。黄汗患者需限制脂肪摄入,保持皮肤清洁。
病理性汗出反映机体阴阳失衡,日常应注意记录汗出的时间、量、色及伴随症状。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劳耗气。饮食宜清淡营养,阴虚者多食银耳百合,气虚者适量食用山药黄芪。汗出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防止复感外邪。若异常汗出持续不缓解或伴随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辨证治疗。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
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