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总是跟我顶嘴,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他突然不肯上学,还是故意跟我作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起伏和行为变化,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又无助——到底该怎么应对才好?

01
青春期叛逆的正常范围
青春期(12–18岁)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过渡阶段。此时,大脑中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而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却异常活跃,因此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冲动、敏感等情绪反应。
正常的叛逆行为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有底线”的情绪宣泄:
孩子可能因为被唠叨、限制自由而顶嘴、摔门,但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冷静后往往愿意沟通,比如主动说:“刚才我太冲动了。”他们不会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里,更不会出现自伤或攻击他人等极端行为。
•“有针对性”的反抗:
反抗的对象通常集中在家长或老师等权威角色,比如拒绝执行他们认为“不合理”的要求(如熬夜写作业)。但在朋友交往、兴趣爱好等方面仍保持热情,社交功能正常,情绪状态整体稳定。
•“阶段性”的表现:
叛逆行为多出现在特定情境中,例如被催促学习、限制使用手机等。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类行为通常会逐渐缓和。比如,初二时可能因“穿衣自由”和父母激烈争执,到了高二,反而更愿意协商与妥协。
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①少些对抗,多些共情:用“我理解你不想被管”代替“你必须听我的”,减少对立情绪;
②规则清晰,留有弹性:明确底线(比如“晚上10点交手机”),同时提供合理选择(如“周末可以晚一小时”);
③看见优点,及时肯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真诚表达认可,比如:“你今天主动洗碗,真棒!”
02
以下这些情况请注意
如果孩子的行为持续异常,并出现以下表现,家长需提高警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1.情绪持续低落或过度敏感
•连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例如不再愿意打游戏、回避朋友);
•对小事反应强烈,动辄崩溃大哭,或长期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砸东西、自伤等极端行为。
2.行为发生明显且难以解释的改变
•拒绝上学,且并非出于具体原因(如“怕考试”),而是表现为“一进校门就心慌、胸闷”等身体或情绪反应;
•突然疏远朋友,长时间将自己关在房间,拒绝与家人沟通;
•出现睡眠或饮食紊乱(如失眠、暴食或厌食),伴随体重显著变化。
3.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并非因为“不想学”,而是“记不住、看不进去”);
•频繁自我否定,常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没意思”,甚至流露出关于“死亡”或“离开”的念头。
总之,家长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理解,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解决问题,就能帮孩子慢慢学会“管理情绪”,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难以应对,或者孩子的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附一简介
上海附一儿科是一家以儿科为主,聚焦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及行为发育迟缓(儿童康复方向)的示范型专业机构。拥有完整“筛查-测评-干预-康复训练-社会融入”的专业团队,以台湾康复理念为基础,结合传统中西医优势开展多学科联合干预,运用七位一体综合诊疗体系为患儿提供科学、前沿、全面、优质诊疗服务。
rId6
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大爱精神,肩负起华东地区儿童康复事业的重任。我们遵循国际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国际医院管理经验和医疗资源,倡导“致力儿童健康,树立儿科典范”的服务理念,为每一位儿童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适合的治疗和更优质的服务,为提升中国儿童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作出贡献。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