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服用中药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体质辨识、煎煮方法、服药时间及不良反应监测五大要点。
儿童脏腑娇嫩,中药用量需按体重或年龄精确折算。通常1岁以下用成人量1/5,1-3岁用1/4,4-7岁用1/3,8-12岁用1/2。含毒性成分如朱砂、雄黄等药物须禁用,麻黄、细辛等发汗药需减量。建议使用儿童专用中成药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醒脾养儿颗粒等。
需经中医师辨证确定体质类型。阳虚体质忌用黄连、栀子等寒凉药,阴虚体质慎用肉桂、附子等温燥药。常见儿童体质有脾虚型、积滞型、肺热型等,脾虚者可选用太子参、茯苓等健脾药物,肺热型适宜桑白皮、杏仁等清肺药物。
儿童汤剂宜浓煎少量,取汁100-200毫升分次服用。先煎矿物类药材如牡蛎、石膏,后下芳香类如薄荷、砂仁。对于拒药儿童,可加入少量冰糖或大枣调味,但糖尿病患儿禁用。外用洗剂需控制温度在37℃以下,避免烫伤。
补益类中药宜饭前服用,消食导滞类应饭后服用,安神类需睡前服用。急性病每日服药3-4次,慢性病调理可每日2次。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与西药间隔2小时以上。夏季服用解暑药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服药后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反应。含蜈蚣、全蝎等虫类药可能引发过敏,首次服用应减半试验。长期服用何首乌、雷公藤等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出现口唇麻木、心悸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就医。
家长需建立规范的服药记录,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及身体反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配制中药,避免使用来历不明的药材。服药期间保持饮食清淡,适量增加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摩腹等可增强药效,但发热期间禁用温补手法。若需长期服药,建议每两周复诊调整方剂。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