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方法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疗法、三棱针放血、皮肤针叩刺、皮内针埋针等。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阴阳,适用于疼痛、内科疾病及亚健康调理。
毫针是直径0.2-0.3毫米的细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适用于各类慢性病和虚证调理,如脾胃虚弱、失眠多梦等。操作时需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进针深度因人而异,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在毫针基础上连接电针仪,通过微量电流持续刺激穴位。常用于神经麻痹、肌肉萎缩等病症,能增强针感传导。治疗时电流强度需逐步调节,避免肌肉过度收缩,心脏病患者慎用。
用三棱针点刺特定穴位或静脉放血数滴,适用于实证热证。可治疗高热、咽喉肿痛、急性腰扭伤等,能泄热解毒、活血化瘀。操作需严格消毒,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用多支短针组成的梅花针轻叩皮肤,刺激范围较广。适用于儿童怕针者或皮肤病治疗,如斑秃、神经性皮炎等。叩刺力度以皮肤潮红为度,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将特制短针埋入皮内固定1-7天,提供持续刺激。多用于慢性疼痛、戒烟戒酒等需长期治疗的病症。埋针期间需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感染,孕妇腹部不宜埋针。
针灸治疗需根据体质辨证选穴,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前后应注意保暖避风,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下施针。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可增强疗效,治疗期间宜饮食清淡,保持规律作息以助气血调和。若出现晕针、滞针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处理。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