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患者艾灸需谨慎选择穴位,适宜选取涌泉穴、太溪穴、三阴交穴、照海穴、复溜穴等滋阴补肾的穴位。
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为肾经井穴。艾灸此穴可引火归元,缓解阴虚火旺导致的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配合悬灸法每次10-15分钟,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出现灼热感应立即调整距离。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肾经原穴。艾灸能滋肾阴、退虚热,改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阴虚典型症状。建议采用雀啄灸法,以穴位局部潮红为度。
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艾灸可协同滋阴,调理阴虚型月经不调、潮热盗汗。操作时需避开经期,采用回旋灸法更安全。
足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属八脉交会穴。艾灸此穴能清虚热、利咽喉,缓解阴虚型咽干口燥。宜用温和灸,配合涌泉穴形成上下呼应。
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是肾经经穴。艾灸可增强滋阴效果,改善阴虚型夜尿频多。操作时注意与太溪穴交替使用,避免连续刺激同一经络穴位。
肾阴虚者艾灸需严格控制时长与温度,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单穴灸治不超过15分钟。配合银耳羹、桑葚汁等滋阴膳食,避免辛辣温燥食物。阴虚火旺明显者建议先咨询中医师,合并口干舌燥严重或舌红少苔时,可搭配六味地黄丸等滋阴中成药调理。艾灸后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夜间艾灸扰动阳气。若出现口苦咽干加重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