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中医 > 中医知识 > 正文

滴虫性阴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发布时间: 2024-11-12 19:3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滴虫性阴道炎是中医妇科的阴痒。根据其症状,可辨证为肝经湿热阴痒。主要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滴虫性阴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药组成: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甘草。

滴虫性阴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中龙胆草擅长泻肝胆之火,清焦之湿热,本证主要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下注引起,因此以龙胆草为君药;黄芩、栀子有苦寒泻火之功,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中解决,也是臣药;肝是藏血之脏,肝经热则易伤阴血,加上苦寒燥湿,再消耗其阴,因此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标本兼顾;柴胡归肝经,可引诸药入肝胆,药到病所;甘草有调和的功效。方中各药合力清中有泻,泻中有补,共效达病,药到病除。谦斋医学讲稿中提到:本方以龙胆为君,配合黄芩、山栀泻肝胆实火;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用生地、当归防火伤阴,再用甘草和中解毒,柴胡引经疏气,一般功能为苦寒直折,清利下焦湿热。注射可以治疗阴肿、湿热等湿热。

综合征分化加减:

滴虫性阴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如果肝胆实火较强,可以去木通、车前,加黄连帮助泻火;如果湿热轻,可以去黄芩、生地、滑石、薏苡仁,增强利湿效果;如果玉茎溃疡,或便毒,阴囊肿痛,红热,可以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泻火解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痢疾的中医辨证治疗
痢疾的中医辨证治疗
痢疾的中医辨证治疗痢疾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下:1、湿痢疾治疗: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处方药:牡丹汤加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散热解滞,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牡丹、甘草行血及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的苦寒共成辛开苦降的趋势...[详细]
发布于 2024-11-12

最新推荐

从手掌能看出哪些疾病
从手掌能看出哪些疾病
手掌的色泽、纹理、温度等变化可能反映多种健康问题,常见关联疾病有肝掌、雷诺综合征、贫血、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中医认为手掌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观察手掌变化可辅助判断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异常。1、肝掌:手掌大小鱼际片状充血或红斑是肝掌...[详细]
2025-05-25 09:56
看手掌能看出来什么病
看手掌能看出来什么病
手掌的色泽、纹理、温度等变化可能反映多种健康问题,常见关联疾病有肝病、贫血、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及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手掌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通过观察可辅助判断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状态。1、肝病征兆: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充血或红斑肝掌...[详细]
2025-05-25 09:55
手掌能看出身体问题吗
手掌能看出身体问题吗
手掌确实能反映部分身体问题,中医手诊通过观察手掌色泽、形态、纹理等变化辅助判断健康状况,主要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相关。1、色泽变化:手掌苍白多提示气血不足,可能与贫血、脾胃虚弱有关;局部发红常见于肝阳上亢或炎症反应;青紫色斑块需警惕血液循环...[详细]
2025-05-25 09:54
钙拮抗剂不良反应多吗
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且可控,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下肢水肿、面部潮红、心悸和牙龈增生。1、头痛:钙拮抗剂扩张血管可能引发搏动性头痛,多出现在用药初期。与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二氢吡啶类药物关系更密切。中医认为此类头痛属肝阳上亢证,可...[详细]
2025-05-25 09:54
钙拮抗剂影响钙吸收吗
钙拮抗剂通常不会显著影响钙吸收。钙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来调节心血管功能,而钙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两者作用途径不同。影响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有维生素D水平、肠道健康、饮食结构、年龄增长和药物相互作用。1、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详细]
2025-05-25 09:53
怎么从掌纹看身体状况
掌纹诊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分支,可通过观察手掌纹路形态、色泽变化初步判断体质倾向与潜在健康问题。主要观察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三大主线,结合青筋、斑点等辅助特征综合分析。1、生命线:环绕拇指丘的弧形纹路反映先天禀赋与生命力。纹路深长清晰者体质...[详细]
2025-05-25 09:53
一天都不饿是怎么回事
一天都不饿可能由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浊内阻、情志失调、饮食积滞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饮食调节、运动疗法、情志调摄等方式改善。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长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详细]
2025-05-25 09:52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