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风寒内热需解表散寒、清热透邪,常用方法包括中药汤剂、推拿疗法、饮食调理、物理降温及穴位贴敷。
风寒表证可用麻黄汤加减,含麻黄、桂枝、杏仁等解表散寒;内热明显加石膏、知母清热。中成药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含柴胡、黄芩等解表清里。症状持续需中医辨证调整方剂,避免自行用药。
开天门眉心至发际50次发散风寒,清天河水前臂内侧100次退内热。配合揉迎香穴通鼻窍,掐揉二扇门手背第三掌骨两侧解表邪。每日1-2次,手法需轻柔。
葱白豆豉汤葱白3根、淡豆豉10克煮水解表,梨汁荸荠饮雪梨1个、荸荠5个榨汁清内热。忌食油腻辛辣,可食山药粥健脾。哺乳期母亲需同步忌口。
38.5℃以下用温水擦浴腋窝、腹股沟降温,艾叶煮水泡脚发汗。高热时头部冰敷需间隔棉布,避免寒邪内陷。保持室内湿度50%-60%,通风避风。
吴茱萸粉醋调敷涌泉穴引热下行,薄荷油稀释后涂大椎穴散寒。发热期可贴敷退热贴于额头,咳嗽痰多加贴膻中穴。皮肤敏感者需测试后使用。
护理期间观察体温变化,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惊厥、嗜睡需就医。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增强卫气,秋冬季佩戴中药香囊苍术、艾叶等预防复发。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百合银耳羹滋阴,避免寒凉伤脾。保持每日适量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耗气。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