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在中医辨证中分为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湿热蕴结型和脾虚湿困型五种证型。
多因久居寒湿环境或劳累后受凉,表现为局部僵硬疼痛、遇寒加重。治疗采用温经散寒法,方选桂枝附子汤加减,配合艾灸阿是穴。外敷可用川乌、草乌各10克研末醋调,每日换药1次。
常由外伤或劳损导致,症状见刺痛拒按、活动受限。治法宜活血化瘀,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土鳖虫6克,外治采用刺络拔罐法,取患处周围井穴放血3-5滴,每周2次。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伴随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当滋补肝肾,选用独活寄生汤配合杜仲15克煎服。推拿手法重点揉按太溪、三阴交等穴位,每次15分钟。
因湿热之邪滞留筋脉,可见红肿灼热、扪之发热。清热利湿用四妙散加黄柏10克,外洗以忍冬藤30克煎汤熏洗,每日2次。饮食需忌辛辣油腻。
多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症见肿胀麻木、缠绵难愈。健脾化湿选参苓白术散,配合茯苓20克煮粥食用。雷火灸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可增强疗效。
日常养护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手指过度屈伸动作。推荐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每日3组。饮食宜多食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湿热型患者可常饮菊花决明子茶。急性期应制动休息,慢性期可采用药酒外搽,取红花、当归各50克浸泡白酒500毫升,两周后过滤使用。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排除肌腱断裂等严重情况。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