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型湿疹需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药膏、针灸疗法、饮食调理、日常护理。
血热型湿疹多因血分郁热、外感风邪所致,常用清热凉血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凉血消风散。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生地黄为主,配伍赤芍、牡丹皮;凉血消风散含当归、蝉蜕等,需辨证加减。严重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伴随便秘可加大黄通腑泻热。
局部皮损红肿渗液时,选用青黛散调麻油外敷,或三黄洗剂湿敷。干燥脱屑阶段可用紫草膏、黄连膏薄涂,每日2次。儿童患者宜选温和的甘草油,合并感染时配合金黄散外扑。避免使用含激素药膏长期涂抹。
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清热凉血,配合局部围刺。梅花针叩刺大椎、肺俞可泄热解毒,每周3次。耳针选取神门、内分泌等耳穴埋豆,持续刺激调节免疫。急性期采用刺络拔罐,在委中穴点刺放血3-5滴。
忌食羊肉、韭菜等发物,避免辛辣刺激。推荐绿豆薏仁粥绿豆50g、薏苡仁30g煮粥、冬瓜汤带皮煮水利尿排毒。日常可饮金银花露金银花10g沸水冲泡,或鲜藕汁200ml分次服用。长期调理用土茯苓30g煲瘦肉汤。
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洗澡水温不超过38℃,禁用碱性沐浴露。瘙痒剧烈时冷敷患处,夜间戴棉质手套防抓挠。居室保持通风干燥,湿度控制在50%-60%。情绪波动会加重血热,可通过八段锦、冥想调节情志。
血热型湿疹患者需长期坚持清热饮食,如苦瓜、马齿苋等凉性食材,配合适量太极运动促进气血平衡。避免熬夜耗伤阴血,冬季减少电热毯使用。发作期每日记录皮损变化,定期复查舌脉调整用药。慢性患者可每年三伏天贴敷肺俞穴预防复发,合并其他皮肤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