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盗汗多由阴虚火旺、气血不足、湿热内蕴、心脾两虚、邪热郁蒸等病理因素导致。
夜间属阴,阴虚则阳亢,虚火迫津外泄引发盗汗。常见于更年期或久病耗阴者,伴随潮热、咽干。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配合针刺太溪、三阴交穴位,日常可食用银耳百合羹。
气血亏虚则固摄无力,多见于产后或手术失血者,伴有面色苍白。宜用归脾汤补益气血,艾灸关元、足三里,食疗推荐黄芪炖乌鸡,每周三次。
过食肥甘酿生湿热,郁蒸肌表致汗出粘腻,常见于肥胖人群。需清热化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刮痧选取膀胱经,饮食添加薏仁赤小豆粥。
思虑过度损伤心脾,统血摄津功能失调,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建议服用甘麦大枣汤,推拿内关、神门穴,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
外感余热或情志化火,迫使津液外泄,常见于感染恢复期。可用柴胡清骨散透热,配合大椎穴刺络拔罐,药茶饮选白茅根竹叶水。
盗汗患者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选择山药、黑芝麻等滋阴食材,保持适度太极拳锻炼。长期夜间汗出量多浸湿衣被,或伴随体重骤降需排查结核、甲亢等疾病,及时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测。湿热体质者可用玉米须30克煎水代茶,阴虚者可每周三次服用石斛老鸭汤,气血不足人群建议晨起含服红参片2克。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