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中医 > 中医百科 > 药材大全 > 正文

怎样去除虾的虾线和内脏呢

发布时间: 2025-05-02 05:46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去除虾线和内脏可通过剪虾头、挑虾线、开虾背、挤虾腹、冲洗五个步骤完成。

1、剪虾头:

用剪刀斜剪虾头顶端1/3处,露出黑色胃囊。虾的消化系统集中在头部,胃囊与虾线相连,剪开时注意保留虾脑。剪开后轻压头部挤出胃囊,避免残留内脏污染虾肉。

怎样去除虾的虾线和内脏呢

2、挑虾线:

用牙签从虾背第二节缝插入1毫米,横向挑出黑色虾线。虾线是肠道残留物,从颈部至尾部贯穿整个背部。操作时保持虾身弯曲更易完整取出,若断裂可用镊子夹出剩余部分。

3、开虾背:

沿虾背中线剪开外壳至尾部,深度为虾肉1/3。此法适合油爆虾等需展开的菜式,能彻底暴露虾线。剪刀与虾身呈30度角可避免切断虾肉,剪开后用刀背轻刮去除残留内脏膜。

怎样去除虾的虾线和内脏呢

4、挤虾腹:

拇指食指捏住虾腹中段向尾部推挤,排出虾黄等内脏。雌虾腹部常有卵巢组织,呈深黄色条状。挤压时控制力度,避免虾肉松散,完成后用流水冲洗腹腔。

5、冲洗:

处理后的虾用冰盐水浸泡3分钟,流水冲洗虾头内部。盐水比例为1升水加15克盐,能杀菌并保持虾肉弹性。重点冲洗剪开的头部和虾背缝隙,确保无黑色残留物。

怎样去除虾的虾线和内脏呢

处理后的虾宜用姜葱水焯烫去腥,或与韭菜、紫苏同炒增强风味。新鲜海虾可保留虾脑制作虾油,河虾建议彻底去除内脏。每周食用不超过300克,搭配冬瓜、丝瓜等利水食材平衡寒性。处理时戴手套防虾刺扎伤,儿童孕妇建议食用去头虾仁更安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吃虾时为什么要去掉虾线和虾线
吃虾时为什么要去掉虾线和虾线
虾线是虾的消化道残留物,去除虾线可避免影响口感和潜在健康风险。虾线主要由未消化食物残渣、泥沙及代谢废物组成,可能携带细菌或重金属。去除虾线的方法有牙签挑除法、背部剖开法、冷冻分离法、活虾处理法和烹饪后剥离法。1、牙签挑除法:在虾背第二节甲壳缝隙处插入牙签,轻轻向上挑出黑色虾线。操...[详细]
发布于 2025-05-21

最新推荐

哪三种人不宜吃蜂花粉 哪些人不宜喝花粉
哪三种人不宜吃蜂花粉 哪些人不宜喝花粉
蜂花粉和花粉饮品并非适合所有人,过敏体质者、胃肠功能紊乱者及孕妇不宜食用。蜂花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植物活性成分,可能诱发过敏反应或加重消化系统负担。一、过敏体质者对花粉或蜂产品...[详细]
2025-10-02 15:48
研磨机打粉后怎么吃
研磨机打粉后的食用方式主要有冲服、煮粥、入菜、制作面点和调配饮品等。根据食材特性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方法,可提升吸收率并丰富膳食形式。1、冲服将粉末直接倒入温水或热牛奶中搅拌均匀即可饮用,适合灵芝粉、三七粉等保健类食材。水温建...[详细]
2025-10-02 15:12
川贝枇杷膏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川贝枇杷膏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川贝枇杷膏一般建议饭后服用,若胃肠功能较弱或存在特定疾病时,也可遵医嘱选择饭前服用。饭后服用川贝枇杷膏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该制剂含川贝母、枇杷叶等苦寒药材,空腹服用可能引发...[详细]
2025-10-02 13:24
儿童链球菌扁桃体炎/咽炎的治疗
儿童链球菌扁桃体炎/咽炎的治疗
儿童链球菌扁桃体炎或咽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对症处理、中医调理、饮食护理及预防措施等方式干预。链球菌感染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表现为咽痛、发热、扁桃体红肿等症状,需及时...[详细]
2025-10-02 12:48
哪三种人不宜吃蜂花粉 哪些人不能吃花粉
哪三种人不宜吃蜂花粉 哪些人不能吃花粉
蜂花粉营养丰富,但过敏体质者、孕妇及婴幼儿、胃肠功能紊乱者三类人群不宜食用。蜂花粉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影响激素水平或加重消化负担,需谨慎选择。一、过敏体质者蜂花粉含有植物蛋白和致...[详细]
2025-10-02 10:24
川贝枇杷膏对胃有影响吗
川贝枇杷膏对胃有影响吗
川贝枇杷膏一般对胃没有明显影响,但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不适。川贝枇杷膏由川贝母、枇杷叶等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润肺止咳,其性质偏凉,正常剂量短期使用通常不会刺激胃肠。川贝枇杷...[详细]
2025-10-02 08:36
儿童健脾胃药第一名
儿童健脾胃的中成药中,醒脾养儿颗粒常被推荐为首选。儿童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症状,可通过健脾益气类中成药调理,常用药物包括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健脾丸、芪斛楂颗粒、婴儿健脾散、健胃消食口服液等。建议在医生指...[详细]
2025-10-02 08: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