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判断可通过舌苔厚腻、身体困重、大便黏滞、皮肤油腻、食欲不振等典型症状识别。
舌体胖大边缘齿痕明显,舌苔白厚或黄腻是湿气重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舌象能直观反映体内湿浊程度。调理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日常用薏苡仁30克加赤小豆20克煮水代茶饮。
晨起头重如裹,四肢酸沉乏力,午后困倦明显,提示水湿困脾。这类人群需避免久居潮湿环境,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配合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锻炼,每次15-20分钟。
大便粘滞冲不净,小便浑浊量少,女性白带量多质稠均属湿浊下注。治疗可用四妙丸清热利湿,食疗推荐冬瓜连皮150克、茯苓20克炖汤,忌食肥甘厚味。
面部油光频发痤疮,湿疹反复发作,脚气瘙痒脱屑,多为湿热外发。外治可用苦参30克、黄柏15克煎汤外洗,内服龙胆泻肝丸,避免穿潮湿鞋袜。
饭后腹胀嗳气,口淡乏味或口苦粘腻,属于湿阻中焦。按摩公孙、丰隆穴位各3分钟,药膳用炒白术10克、陈皮6克煮粥,忌食生冷瓜果。
湿气重人群宜常食山药、扁豆、芡实等健脾食材,坚持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睡眠避免受凉,居室保持通风除湿。若出现下肢水肿、关节变形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肾病、风湿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用苍术、佩兰等芳香化湿药制作香囊随身佩戴,三伏天可尝试督脉灸强化祛湿效果。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