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止汗的中药包括生地黄、麦冬、五味子、山茱萸、浮小麦等。
生地黄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导致的盗汗、五心烦热。临床常配伍玄参、麦冬增强滋阴效果,如增液汤。鲜地黄捣汁外敷可缓解热病伤阴引起的皮肤干燥。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擅长润肺养胃、清心除烦。对心阴不足的夜间盗汗效果显著,常与天冬配伍成二冬汤。现代研究显示其多糖成分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异常汗液分泌。
五味子酸温收敛,归肺肾心经,既能益气生津,又可固表止汗。适用于气阴两虚的自汗证,常与牡蛎、麻黄根同用。所含五味子素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应激性多汗。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为补益肝肾要药。对更年期潮热盗汗有良效,常与熟地、山药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其鞣质成分可收缩汗腺导管,减少汗液过度排出。
浮小麦甘凉,归心经,具有益气除热、止汗功效。适用于虚热骨蒸导致的盗汗,常与地骨皮、银柴胡同用。含有的谷维素能调节植物神经,改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日常可搭配滋阴膳食如银耳莲子羹、百合粥,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适度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配合涌泉穴按摩。汗出过多者需及时更换衣物,用五倍子粉外扑敛汗。长期夜间盗汗伴消瘦需排查结核等消耗性疾病,中药调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体质差异调整配伍,如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气血不足加黄芪当归。
2020-03-29
2020-03-29
2020-03-29
2020-03-29
2020-03-27
2020-03-27
2020-03-27
2020-03-27
2020-03-27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