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睡眠可从调整作息、改善环境、中药调理、心理调节、适度运动五方面入手。
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助于建立生物钟规律,建议每晚22:30前卧床,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节假日作息波动不超过2小时,长期紊乱易导致失眠恶性循环。
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为宜,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干扰。选择硬度适中的乳胶枕,床垫下可放置具有安神作用的柏子仁香囊。白噪音设备或古典乐有助于屏蔽环境杂音,湿度控制在50%-60%预防呼吸道干燥。
心脾两虚者可服用归脾丸,肝郁化火型适用加味逍遥丸,心肾不交推荐交泰丸。日常可饮用酸枣仁百合茶酸枣仁15g+百合10g煮沸,或桂圆莲子汤桂圆肉20g+莲子15g慢炖。严重失眠需中医辨证后使用朱砂安神丸等处方药。
睡前进行10分钟正念呼吸练习,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写情绪日记释放压力,避免睡前思考复杂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失眠恐惧"心理,必要时咨询心理医师。
下午16-18点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次30分钟快走促进睡眠质量。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可做肩颈放松操双手交叉反掌上举+颈部侧压各10秒。水中瑜伽通过浮力放松肌肉,适合中老年人群。
饮食宜晚餐清淡,推荐小米南瓜粥搭配茯苓饼,避免辛辣油腻。睡前1小时饮用200ml温牛奶含色氨酸助眠。长期失眠需排查甲亢、更年期等病理因素,配合涌泉穴按摩每晚搓脚心100次与艾灸百会穴隔姜灸15分钟。保持卧室仅用于睡眠的单一功能,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