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异位性皮炎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缓解症状,主要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疗法、膳食调理及情志调节。
湿热型皮炎常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血虚风燥型选用当归饮子养血润燥,脾虚湿蕴型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临床需根据舌脉证候调整方剂,如瘙痒剧烈加白鲜皮、地肤子,渗出明显加苦参、黄柏。疗程通常需持续2-3个月,配合复诊动态调整药方。
急性期渗出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慢性肥厚皮损选用青黛散油调敷。艾灸曲池、血海等穴位可改善局部循环,火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走罐能祛风止痒。儿童患者适宜温和的推拿手法,如清天河水、揉涌泉穴等。
体针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等穴位调节免疫,耳针取肺、神门、内分泌等耳穴贴压。顽固性病例可采用刺络拔罐,在大椎、肺俞等穴位点刺后留罐5分钟。每周治疗3次,20次为1疗程。
湿热体质者宜食绿豆薏米粥、冬瓜汤,忌食羊肉、辣椒等发物。血虚患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搭配桑葚、黑芝麻等滋阴食材。日常饮用金银花露或土茯苓茶有助于清热解毒。
肝郁气滞易加重病情,可通过五禽戏、八段锦疏通气机。夜间瘙痒影响睡眠者,睡前可练习放松呼吸法。建立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必要时配合甘麦大枣汤安神解郁。
中医治疗需坚持3个月以上观察疗效,配合忌口辛辣海鲜、穿着纯棉衣物等生活护理。急性发作期可短期配合西药控制,缓解期以中药巩固为主。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柔和运动,保持皮肤湿润使用茶油或甘草油外涂。治疗期间记录饮食起居变化,有助于医师精准辨证调整方案。
2015-01-09
2015-01-09
2015-01-08
2015-01-08
2015-01-08
2015-01-08
2015-01-08
2015-01-08
2015-01-07
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