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疲劳可能由能量代谢失衡、乳酸堆积、电解质紊乱、肌肉微损伤、中枢神经抑制等原因引起。
高强度运动时,体内糖原快速消耗导致ATP合成不足。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当气血化生跟不上消耗时,会出现“气虚型疲劳”,表现为四肢酸软、气短懒言。建议运动前后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山药、红枣等补气健脾之品。
无氧运动产生的乳酸超出肝脏代谢能力,会引发局部肌肉酸痛。中医将此归为“痰湿阻滞”,可配合拍打胆经或饮用陈皮山楂茶促进代谢。运动后30分钟内进行低强度有氧活动,能加速乳酸清除。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影响神经肌肉传导。中医“津液耗伤”理论认为,可饮用淡竹叶水或含五味子的生脉饮。运动超过1小时建议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冰镇饮料。
离心收缩运动易造成肌纤维微观撕裂,触发炎症反应。中医称为“筋伤”,初期可用红花油外涂,48小时后改用艾条悬灸。运动后冷敷15分钟能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
持续运动使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浓度升高,产生保护性抑制。这与中医“劳神伤脾”理论相符,建议睡前用合欢皮、夜交藤泡脚安神。每周应安排1-2天完全休息日。
运动后疲劳的调理需注重“动静结合”。运动前2小时可食用易消化的粳米粥搭配茯苓饼;运动中每20分钟补充100毫升温水;结束后30分钟内摄入蛋白质与碳水比例为1:4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粥配蒸鱼。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能促进气血运行,每周练习3次,每次20分钟为宜。睡眠是消除疲劳的关键,建议亥时21-23点前入睡,配合涌泉穴按摩效果更佳。若持续疲劳超过72小时或伴随心悸、低热,需警惕过度训练综合征,应及时就医。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