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通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能与长期素食、营养不良或妊娠期代谢变化有关,一般无须特殊干预。若伴随乏力、水肿等症状,需排查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因素。
健康人群中ALT和AST轻度偏低较常见,尤其见于长期低蛋白饮食或运动量不足者。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其血液浓度降低往往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未受刺激,而非疾病表现。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基础酶活性较低,但肝功能其他指标如白蛋白、胆红素均正常。妊娠中晚期女性由于血液稀释效应可能出现生理性酶水平下降,产后可自行恢复。
病理情况下的酶活性降低需引起重视。慢性肝炎后期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转氨酶下降但胆红素持续升高,提示肝细胞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因代谢率降低可导致酶合成减少,常伴TSH升高和胆固醇异常。罕见遗传代谢病如尿素循环障碍也会影响转氨酶活性,多伴有血氨升高和神经系统症状。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疗者可能出现药物性酶活性抑制。
发现转氨酶偏低时应结合完整肝功能评估,避免过度焦虑。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定期复查肝功能。如存在原发疾病症状,需完善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筛查等检查,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2022-06-20
2022-06-20
2022-06-19
2022-06-19
2022-06-19
2022-06-19
2022-06-19
2022-06-18
2022-06-18
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