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需注意消毒规范、体位选择、禁忌人群、晕针预防和留针时间五大事项,规范操作可显著提升安全性及疗效。
针具与皮肤需进行双重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可避免交叉感染。施针前医者需用75%酒精棉球对穴位区域螺旋式消毒,直径不小于5厘米。重复使用的针具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患者应严格使用独立针具包。
根据针刺部位采用仰卧、俯卧或坐位,保持肌肉放松状态。针刺腹部宜取屈膝仰卧位,腰背部施针需俯卧位垫软枕,面部针刺建议半卧位。肢体穴位可采用坐位但需有靠背支撑,避免晕针发生时跌倒风险。
孕妇腰骶部、合谷穴禁止施针,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三棱针放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避开电针疗法,皮肤溃疡处禁止进针。糖尿病患者肢体末梢感觉迟钝,需严格控制针刺深度,避免造成隐性损伤。
初次接受针刺者宜采用卧位,施针前后避免空腹或过饱。出现心慌、冷汗等晕针先兆时立即起针,按压人中、内关穴。老年体弱患者留针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施针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面色及脉搏变化。
常规病症留针20-30分钟,急性痛症可缩短至10分钟。调气手法完成后,体质虚弱者留针时间减半。儿童采用浅刺快出法,一般不留针。冬季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夏季高温环境下应缩短至15分钟内。
针刺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生冷水,施针部位出现淤青可热敷处理。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配合八段锦等导引术能增强疗效。建议选择上午阳气升发时段进行针刺,疗程间间隔2-3天为宜。实施艾灸或拔罐等联合疗法时,应先针刺后施灸,不同疗法需间隔30分钟以上。出现持续出血或异常疼痛应及时就医排查。
2022-10-28
2022-10-28
2022-10-28
2022-10-28
2022-10-28
2022-10-28
2022-10-27
2022-10-27
2022-10-27
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