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主要有毫针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火针法五种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最常用的针法,采用直径0.2-0.3毫米的细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尤其对疼痛类病症如头痛、关节痛有显著效果。操作时需根据病情选择直刺、斜刺或平刺等不同进针角度,强调得气感为治疗关键。
三棱针法使用针身呈三棱状的针具,主要用于点刺放血治疗。适用于热证、瘀血证及急症,如高热、咽喉肿痛、局部瘀肿等。操作时快速点刺特定穴位或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泻热活血目的。需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体质虚弱者慎用。
皮肤针法又称梅花针,由多支短针集束组成,通过叩刺皮肤表面治疗。适用于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及儿童病症,对斑秃、顽癣等有独特疗效。操作时采用腕力均匀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该法刺激量可控,疼痛感较轻,适合畏针患者。
皮内针法将特制短针埋入皮下固定,产生持续刺激。适用于慢性病和需长期治疗的病症,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常用颗粒型或揿钉型皮内针,留置1-3天。操作时注意避开血管,留置期间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
火针法将针体烧红后快速刺入穴位,结合了针刺与温热刺激。适用于寒湿痹痛、痈疽疮疡等病症,对顽固性关节炎效果显著。操作需掌握烧针温度与进针速度,避免烫伤。治疗后注意保暖,禁食生冷,体质虚热者不宜使用。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根据辨证选穴施治,不同针法可配合使用。治疗前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清洁。体质特殊或患有出血性疾病者应提前告知医师,孕妇部分穴位禁用针灸。日常可通过按压合谷、足三里等保健穴位增强针效延续性。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19
2025-06-19
2025-06-19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