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在中医称为"背偻",主要与肾虚精亏、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寒湿痹阻、长期劳损五种病理机制相关。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时,脊柱失于濡养可导致椎体变形,常见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治疗需滋补肾精,常用左归丸、龟鹿二仙胶等方剂,配合艾灸命门、肾俞等穴位。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核桃等补肾食材。
肝主筋,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时,筋脉失于调达会使背部肌肉紧张挛缩。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出现的功能性驼背多属此类。宜用柴胡疏肝散解郁,配合推拿手法松解肩背筋膜,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舒展气机。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肌肉失养而松弛无力,无法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表现为"佝偻型"驼背。参苓白术散配合捏脊疗法可健脾益气,饮食宜多食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
久居寒湿环境或产后受凉,寒湿之邪痹阻督脉阳气,导致背部僵硬挛缩。这类驼背常伴随冷痛感,需用独活寄生汤祛湿散寒,配合火罐疗法在膀胱经走罐,日常可用艾叶煮水熏蒸背部。
长期低头劳作或姿势不良造成的慢性肌肉劳损,属于"形劳"范畴。针灸可取大杼、肩中俞等背俞穴,配合五禽戏"熊晃"动作锻炼背部肌群,工作间隙可做"燕子飞"姿势进行反向平衡。
预防驼背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单侧负重。饮食宜多补充含钙丰富的虾皮、乳制品,配合太极拳云手式锻炼脊柱灵活性。重度结构性驼背或伴随神经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配合现代医学矫形治疗。日常可自制杜仲牛膝药酒温饮,或使用黄芪、防风等药材制作药枕辅助调理。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