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严格控制氧气浓度,避免氧中毒并维持组织供氧,关键措施包括低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ECMO支持、合理液体管理及糖皮质激素应用。1、低潮气量通气:ARDS患者肺泡损伤严重,传统大潮气量通气易加重肺损伤。采用6-8ml/kg预测体重的低潮气量策略,配合5-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临床常用压力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需监测平台压≤30cmH2O。2、俯卧位通气:重力依赖区肺水肿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每日12-16小时俯卧位能改善氧合。实施时需保护气管插管和静脉通路,监测面部压疮风险。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使PaO2/FiO2比值提升50%以上。3、ECMO支持: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静脉-静脉ECMO能提供体外氧合。适应证包括FiO2>80%时PaO2/FiO210g/dl,注意导管相关感染预防。4、液体管理: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时,限制性液体策略每日负平衡500ml可减轻肺水肿。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cmH2O。白蛋白联合利尿剂对低蛋白血症患者效果更佳。5、激素调控:炎症因子风暴是ARDS核心病理,甲强龙1-2mg/kg/d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需注意高血糖、继发感染等副作用,疗程一般7-10天。近期研究显示联合乌司他丁能更有效降低TNF-α水平。ARDS患者需高蛋白饮食1.5-2g/kg/d补充消耗,限制钠盐摄入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
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