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频率需根据体质和调理目标调整,健康人群每周2-3次为宜,急症可每日1次,慢性病调理隔日1次。
阳虚体质者初期可连续艾灸5-7天,症状缓解后改为每周3次。阴虚火旺人群每周不超过2次,避免伤津耗液。平和体质保健灸每周2次即可维持效果,过度施灸可能引发口干、失眠等上火反应。
急性疼痛如风寒腰痛可每天灸1次,连续3天后改为隔日灸。慢性胃炎调理需隔日施灸,持续2个月后改为每周2次巩固。术后虚弱者建议每周1-2次温和灸,单次不超过20分钟。
保健灸足三里、关元等大穴每周2次足够。治疗性穴位如肺俞穴调理哮喘需隔日灸,承山穴缓解腿抽筋可每日灸。面部穴位施灸间隔应超过3天,避免皮肤敏感。
三伏天治疗冬病可每日施灸,连续10天后休息3天。冬季御寒每周3次为宜,夏季防暑降温灸每周1-2次。梅雨季节湿重人群可增加至隔日灸中脘、丰隆穴。
直接灸同一部位需间隔3天以上,间接灸隔姜灸等可隔日进行。艾条温和灸可每日操作不同穴位,瘢痕灸每年不超过3次。电子艾灸仪使用可每天1次,但单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艾灸期间宜食用小米粥、山药等健脾食物,避免辛辣发物。配合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施灸后4小时内不碰冷水,注意灸处保暖。阴虚体质者可饮用麦冬玉竹茶,阳虚者搭配当归生姜羊肉汤增强疗效。出现水泡需暂停施灸并消毒处理,长期艾灸者每季度停灸1周让身体自我调节。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