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进针无痛技巧关键在于手法熟练度、穴位选择、患者放松度、针具选择及进针速度五个方面。
医师持针的指力与捻转手法直接影响痛感。传统弹针法通过拇指快速轻弹针尾,使针尖瞬间穿透表皮层,可显著降低进针敏感度。临床常用管针辅助进针,利用套管固定针体减少皮肤阻力。
肌肉丰厚处如足三里、合谷等穴位痛感较轻,指端末梢或关节处穴位痛觉敏感。避开皮下浅表神经分支区域,选择穴位时应触诊确认无硬结或异常压痛点。
紧张时肌肉收缩会增加进针阻力。治疗前通过呼吸引导如呼气时进针或交谈分散注意力,采用卧位姿势比坐位更利于全身放松。首次接受针灸者可先采用揿针贴敷适应。
直径0.25-0.30mm的毫针适合多数成人,儿童或面部穴位宜选0.16-0.20mm细针。针尖呈松针形且无毛刺的灭菌一次性针具能平滑穿透组织,传统金针银针需定期打磨维护。
快速破皮后改为缓慢进针可减轻痛觉。单手进针法要求腕部发力干脆,进皮速度控制在0.1秒内。特殊部位如耳穴采用飞针法,距皮肤2-3cm处平刺入穴。
针灸后局部出现微量血珠可用无菌棉签轻压止血,24小时内避免接触生水。治疗前不宜空腹或过饱,衣着宜宽松便于取穴。日常可通过揉按合谷、内关等穴位提升耐针感,习练八段锦改善气血运行能增强针灸疗效。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能最大限度保障治疗安全,晕针体质者建议首次治疗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